傅承义
2013-10-18 00:00:00
地球物理学家。1909年10月7日生,2000年1月8日卒,福建闽侯人。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1年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物理硕士学位。1944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主要从事固体地球物理学、地震学和地球物理勘探的研究。他是国际地震波传播理论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对地震体波、面波、首波、地震射线及地震成因的理论均有独特贡献。
1946~1947,他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地震传播理论的先驱性论文,其中在美国《Geophysics》上连续发表了3篇关于地震波研究性论文,系统地解释了地震波传播理论,为开拓地震波的研究创出一条新路,在国际地震界引起极大反响。1956年,他率先提出在我国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工作的规划,并提出实现地震预报的科学途径和实施方法。60年代,傅承义在我国试验地震效应观测和地震核侦察研究领域作出了卓越贡献。70年代,他提出关于孕震区的假说――“红肿理论”,同时开创了我国震源物理的研究领域。
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